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cos图集

“穷则独善其身,富则泽被有沾。”这是对”穷不做三事,富不惹三人”古训的另一种诠释。贫富境遇不同,人生处世自有一套,但无论怎样环境,我们都应秉持良善本性,在克勤克俭、宽仁待人的基础上,达至身心俱祥、社稷昌盛。

“穷不做三事”,这”三事”指的是勿建新房、勿办红白喜事、勿铺张挥霍。这是古人对穷人的明智劝勉。处于贫困环境,显然不宜铺张浪费。过度挥金如土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,更易令人形迷失本心、放纵享乐。相反,克勤克俭才是穷人应有的生活作风。俭能养德,勤能致富。只有坚持勤俭之道,才能真正改善生活、脱贫致富。历史上不乏诸如”卧粪积泥盖三旬,熟蚕熬作尘中珍”的励志典范,正可谓俭之为德之基。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对此极有研究,他在《读诗记闻》中指出”俭德之基也,俭而德矣,则节俭矣。”可见克勤克俭、谦逊自持,是穷人摆脱贫困、树立品德的根本之道。

“富不惹三人”则为富裕者立下警箝。这”三人”指的是穷人、孤儿寡妇和疯子。总的来说,就是劝富人待人宽厚仁慈,不可骄纵霸道、欺软怕硬。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,容易滋生骄奢淫逸、玩世不恭的坏习气,这不仅有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更可能引发社会动荡。”富而好礼者,则人孔雀之远邻矣。”富贵自是人生一大幸事,但若无品无节、欺侮良善,终将受到唾弃和鄙薄。相反,富人若怀着博大怀柔之心、以德报怨,则受万物景从、为天地钦服。南宋诗人陆游在《老学庵笔记》中颇有阐发”富即富贵,不伤人,不狎人,不娇人,则安尔?!”这正是劝富人不可伤天害理、趾高气扬,而应富而不骄、厚徳载物。总之,”富不惹三人”的精神,就是敦促富人修身律己、怀德至善。

从这两句古谚的精神内核来看,它们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慎态度和高尚品德。《礼记·大学》开宗明义说”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这正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品德理想。俭能移风易俗,仁可化民成俗。《诗经》里”丰乐维民,介于时勤””篤人纯伫,杰人别有淑体”等赞语迷失人形,实为俭德、仁爱的生动写照。节俭朴素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,富人仁德则是社会稳定、万邦来宾的根基。这种内在品格不仅影响个人的言行举止迷失人形,更可外延至家国天下,由此而见其重要性。

穷富两途,本是人生不同际遇。但无论贫富贵贱,我们都应以此为戒,求思修身、笃志向善。富不陋骄纣躁、穷不放浪形骸,如此而已,自可无忧无惧、逍遥快活。中国古语有云”君子怀刚,小人怀柔。”这正是说明强者应该以宽厚仁爱自处,弱小者则应笃诚谨守本分。放眼当今,社会各阶层分化日益严重,贫富悬殊、矛盾加剧的问题已日渐凸显。因此,”穷不做三事,富不惹三人”的古训就显得格外重要,它为不同阶层立下为人处世的规范和纲领,倘能遵从这一指导思想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相安无事、融洽和谐。

总的来说,”穷不做三事,富不惹三人”这一古老谚语虽短小精悍,却包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智慧精萃。它为不同人生阶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行为规范,既阐明了贫富贵贱人等应秉持的品德修养,又指出了相应环境下的生存之道。一言以蔽之,就是在”勤俭持家、宽仁待人”的基础上求得幸福安康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,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结晶,”穷不做三事,富不惹三人”的精神实质却永不过时,它对于个人修身律己、化干戈为治安乃是弥足珍贵。因此,我们理应发扬光大这一优秀的道德理念,用之为则,人生自可步步高阶、无忧无惧。

———END———
限 时 特 惠: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cos美图,一年会员只需98元,全站资源免费在线查看 点击查看详情